首页 > 教育资讯 > 正文

湘西地区的苗族舞蹈有哪些特色?

2024-07-15 16:52:38 | 蜕变培训网

今天蜕变培训网小编整理了湘西地区的苗族舞蹈有哪些特色?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起来看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湘西地区的苗族舞蹈有哪些特色?

苗族舞蹈的舞蹈种类

——(苗语称“究给”)是一种男子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它广泛流传于各苗族地区。自娱性芦笙舞因其对舞者年龄、性别不限,故参加人数众多,通常在草坪、河坝或山坡空地上活动。常见的活动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男的吹小芦笙、女的持花手帕,男女各围一圈,围着一群吹大芦笙的舞者跳舞,踩着乐曲的节奏轻轻地摆动身体。另一种是由一对以上的芦笙手作领舞,众人(多为女性)跟随其后围圈而舞,动作随领舞者吹奏的曲调而变化。自娱性芦笙舞从动作特点上看,又可分为“踩”和“跳”两种,“踩”以两膝的轻微屈伸并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色,“跳”是由动力脚落地后,下肢的颤动以及抬脚踹动,上身随之自然地摆动为特色。前一种动作娴雅、端庄,后一种动作柔和、潇洒。
习俗性芦笙舞分为两种,一种是每年过“花山节”时跳,这是男女青年联欢和选择配偶的佳期,这天所跳的芦笙舞,古时就称为“跳花”或“跳月”,多在月明风清之夜进行。有这类习俗的苗族山寨,一般都设有“跳月”的月亮场或“跳花”的花场。这类芦笙舞尤以黔东南地区盛行的“讨花带”和黔中地区盛行的“牵羊”较有代表性。第二种在广西融水一带盛行,舞时手挽手、身体前倾、顺圈往前跳,动作比较简单,参加舞蹈的人数常见为十二人,队形呈三人一横排、四人一竖排的长方阵。
表演性芦笙舞一般在节日或集会中以竞技或献技的方式进行表演。有的地方盛行以村寨芦笙队为单位进行集体比赛,如黔东南的从江县、傍洞一带,每逢年节,邻近各村寨以百十人为队同时吹跳比赛,参加比赛的芦笙队以能吹奏乐曲的多寡、声音是否优美、和谐以及动作和步法是否丰富、舞蹈的时间是否持久定优胜。有的地方则以个人竞技的方式进行。这种竞技一般都不设规定动作,每个芦笙手都有施展个人技艺的机会。这类芦笙舞的动作以矮步、蹲踢、旋转、腾跃等为多。竞技者有的以动作的节奏多变,迅疾激烈见长;有的则以能完成较多的高难度动作取胜。表演性芦笙舞内容十分丰富。盛行于黔西地区的有“巧喝酒”、“蚯蚓滚沙”、“滚山珠”和“芦笙拳”;盛行于桂西山区的有“过门坎”、“猴子上树”和“滚地龙”;盛行于黔东南地区的有“牛打架”、“斗鸡”等多种。前两地区所盛行的主要以展示高难技巧博取观众的喝彩;后一地区所盛行的主要是模仿禽兽的习性、神态,以表现出生活的谐趣引人入胜。
祭祀性芦笙舞通常是在木鼓、铜鼓的伴奏下跳的。舞者多为中、老年人。吹奏的大芦笙长达三尺至丈余。过去,这类芦笙舞只在“吃牯脏”(杀牛祭祖)时才跳。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表现出对祖灵的尊敬和怀念,动作稳重、迟缓。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苗族已很少举行这种有原始宗教色彩的祭祖活动了。因此,这类舞蹈现已不见了。
礼仪性芦笙舞也因其活动时的内容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活动形式和特点。凡属男婚女嫁、新屋落成等喜庆活动,则以动作跳跃、轻快,气氛热烈欢腾为特色。舞者也多在堂中起舞以示祝贺。在丧葬的仪式上,芦笙舞蹈的作用主要是对死者家属的安慰和向死者致哀。在这样的场合,除在入棺仪式上有跨过棺木的跳跃动作外,其余动作均沉稳而有节制。
鼓舞是边击鼓边舞的苗族民间舞蹈。鼓为木制,以牛革蒙于两端,置于架上敲击。苗族鼓舞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花鼓舞通常活动于春节及“六月六”“八月八”“赶秋”“赶夏”等民族传统节日。它的活动形式是由两人各持两根尺许长的鼓槌、分别站在鼓的两面同时击鼓,另有一人持单棒居中击鼓腰作伴奏。两者节奏要求统一,动作讲究对称。围绕他们舞蹈的男女均可,多寡不限。团圆鼓舞是种有歌有舞的鼓舞形式,舞时由一鼓手在场子中央击鼓伴奏,参加舞蹈的人则围绕着他,踏着节奏明快、时轻时重的鼓点,晃手摆腰地绕圈而舞。每跳完一段后就唱一段山歌、歌和舞交替进行轮回不断,直至兴尽方休。歌词多反映劳动生活和男女爱情的内容。舞蹈基本动作有“大摆”“小摆”“细摆”三种。晃手摆腰是“团圆鼓舞”独有的韵律和风格。跳年鼓舞除在伴奏上多用一铜锣外,其活动形式及动作风格特点与“团圆鼓舞”大致相同。单人鼓舞是湘西苗族普遍喜爱的表演性舞蹈。常在欢庆丰收及其它传统节日里表演。有男子表演、女子表演的两种。男子双手持鼓棒击鼓或双手握拳击鼓,舞蹈动作丰富,有模拟动物形态的动作和武术等多种,动作粗犷有力;女子则是在伴奏者敲击鼓边或铜锣的音响声中,双手各持鼓棒一根、边敲击着斜放在木架上的大鼓边舞蹈的。舞蹈动作多表现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有挖土、插秧、纺纱、织布和照镜、梳妆等,其风格特点除个别地方能见到激烈、豪放者外,大多较文雅、端庄。猴儿鼓舞是种技巧性较强的男子表演性舞蹈。它的近代从“单人鼓舞”和“双人鼓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史不过几十年,由于从事这种表演活动的人都必须是训练有素的,故至今苗族民间仍不甚普遍。在表演时,舞者的击鼓方法也有用槌击的和以拳击的两种。舞蹈的内容主要是表现猴儿进庙偷吃供果时无意中敲响了更鼓后惊慌和对鼓嬉戏的情景。动作有“倒上树”“偷桃”“抓痒”“滚球”“戏鼓”等,十分滑稽、风趣,富有戏剧性。踩鼓舞(苗语称“究略”)是种女子自娱性集体舞蹈。每年春节甚为活跃。其传统活动形式是:舞蹈开始时,由一名歌舞兼优的鼓手先唱一首号召青年妇女都来舞蹈的“踩鼓歌”,之后敲鼓为舞蹈者作伴奏。鼓手还具有指挥全体舞者变换动作、掌握舞蹈气氛的职能。舞蹈自始至终都是以鼓手为中心围圈进行的。舞蹈者因以佩戴银头饰、项圈、手镯,穿着厚实的花衣长裙为美,动作受到一定制约,使舞蹈相应地形成一种自然地甩手摆腰、轻轻地抬腿踢脚的风格特点。主要动作有“四方舞”“六方舞”“旋转步”等。木鼓舞有的地方也称“跳鼓脏”(苗语称“直质努”),是一种祭祀性舞蹈。过去仅在每隔十三年举行一次全族性祭祀活动“吃牯脏”时才跳,具有原始宗教色彩。最初,跳“木鼓舞”时使用的鼓,是将一根直径约一市尺,长约五、六尺的树干挖空,在两端蒙上牛皮制成的。按古老风俗,舞时要一新一旧同时使用,祭祀活动过后,就将旧鼓送往悬崖陡壁任其腐朽风化,新鼓则放置屋梁上保存起来,待下次“吃牯脏”时取下,与当年新制的鼓并用。“木鼓舞”,由于后来仅在男子中传播和普及,鼓手多由寨中男性长者担任,因此无论是活动形式或舞蹈动作、鼓点、击奏方法,均与以前大不相同了。如今在部分苗族山区已成为文化娱乐形式之一。所表现的也主要是一些如“斗牛”“宰牛”“狩猎”等与苗族人民生活和劳动有紧密连联的内容。上身前倾弓腰甩胯的舞姿、顺手顺脚的动作,以及在雄浑的木鼓敲击声的伴衬下奔驰跳跃的步法构成了它与众不同的风格特色。铜鼓舞(苗族称“究略高”)是用一头有面、中空无底、呈平面曲腰状称为铜鼓的打击乐器伴奏的舞蹈。也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一种有代表性的、源远流长的舞蹈文化。早在公元四世纪之前(春秋末期),铜鼓就出现在乐舞场面之中了。至今,苗族还保存着较完整的演奏形式和舞蹈形式。击铜鼓时“以绳耳悬之,一人执木槌力击、一人以木桶合之,一击一合,使其声洪而应远”(贵州《八寨县志稿》

湘西地区的苗族舞蹈有哪些特色?

湘西地区的苗族舞蹈有哪些特色?

湘西地区的苗族舞蹈,作为中国多元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风格、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背景而闻名。这些舞蹈不仅展现了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也是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以下是对湘西地区苗族舞蹈特色的详细分析:
宗教祭祀性:苗族舞蹈与苗族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紧密相关。苗族信仰多神教,崇拜自然和祖先,因此,许多舞蹈都带有强烈的宗教祭祀色彩。例如,在重要的节日或祭祀活动中,舞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于祈求神灵保佑、驱邪避灾或感谢神灵的恩赐。
生活习俗反映:苗族舞蹈生动地反映了苗族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通过舞蹈动作的模仿,如耕作、狩猎、捕鱼等,观众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苗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这些舞蹈不仅是娱乐活动,也是传承苗族传统文化和生活智慧的重要方式。
服饰特色:苗族舞蹈中的服饰极具特色,色彩鲜艳,装饰繁复。苗族服饰以其精美的刺绣、银饰和布料而著称。在舞蹈中,舞者身着传统服饰,这些服饰不仅是身份的象征,也增强了舞蹈的观赏性和民族特色。
音乐伴奏:苗族舞蹈通常伴随着特有的苗族音乐,如芦笙、苗笛等传统乐器的演奏。这些乐器的声音纯净悠扬,能够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宁静的氛围,使舞蹈更具有感染力。
集体参与性:苗族舞蹈强调集体参与,往往由多人共同完成。这种集体性不仅体现了苗族社会的团结和谐,也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通过集体舞蹈,苗族人民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增进了社区的凝聚力。
即兴创造性:虽然苗族舞蹈有许多固定的套路和形式,但在实际表演中,舞者往往根据场合和情绪的不同进行即兴创作。这种即兴性赋予了舞蹈更多的活力和个性,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传承与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苗族舞蹈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吸收新的元素,进行创新。新一代的舞者和艺术家们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舞蹈元素和表现手法,使苗族舞蹈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
文化交流功能:苗族舞蹈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在促进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各种文化节庆活动和国际交流,苗族舞蹈走向世界,成为传播苗族文化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
总之,湘西地区的苗族舞蹈以其独特的宗教祭祀性、生活习俗反映、服饰特色、音乐伴奏、集体参与性、即兴创造性、传承与创新以及文化交流功能而独具魅力。这些舞蹈不仅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湘西地区的苗族舞蹈有哪些特色?

苗族舞蹈基本八个动作

苗族舞蹈基本动作:1、压腿,2、压肩,3、推脚背组合,4、踢后腿,5、劈叉跳,6、大踢腿,7、下腰,8、劈叉。

苗族舞蹈,就是指苗族地区拥有和传承着中国历史文化的遗产。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仅苗族“鼓舞”一项,就近十种之多。且它的支系繁多而分布肢姿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体现着苗族“鼓舞”历史的悠久。
蜕变培训网

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尤以芦笙舞流传最广。贵州的丹寨、台江、黄平、雷山、凯里、谷隆、大方、水城拦岁,以及广西融水等地,在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等传统节日,和过年、祭祖、造房、丰收、迎亲、嫁娶等喜庆节日,都要举行芦笙舞会。

舞姿以四步为多,也有二步、三步、六步、蹭步、跳步、点步以及左右旋转等跳法。苗族一级演员金欧领舞的“苗族青年舞”,1963年已摄成舞蹈艺术影片《历衡绝彩蝶纷飞》,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上演,深受群众喜爱。

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仅苗族“鼓舞”一项,就近十种之多。苗族“鼓舞”在唐代《朝野佥载》上就有“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闾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戚饮宴舞戏一月余日”的记载,由此可见苗族“鼓舞”历史的悠久。

以上就是湘西地区的苗族舞蹈有哪些特色?全部内容,更多相关信息,敬请关注蜕变培训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湘西地区的苗族舞蹈有哪些特色?”相关推荐